有人质疑这是“人才浪费”,“学历贬值”,有的则认为这是地方重视人才,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的结果。
教育服务
中国教育科学网
徐玉
2020-11-23

资料图(东方IC)

  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放在几年前本科毕业时,到乡镇当公务员,不是武汉某“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刘华君的求职选项。同学中报考公务员的不多,家乡公务员考试的主要竞争对手多是“二本”毕业生,“难免有心理落差”。2020年,刘华君已从某海外名校研究生毕业,一番求职之后,报考了四川家乡的“乡镇公务员”。到了8月中旬面试那天,她发现,面试环节所有人,都来自“双一流”高校。和刘华君抱有同样“进体制”想法的名校毕业生正在逐年增多。

  如何看待名校毕业生挺进体制内?这需要从多维度分析。这是体制内单位吸引人才的“好消息”,但同时也提醒,整体就业市场的活力还不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应更多元。

  名校学生进体制内单位就业,并不新鲜,如进国家机关、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就业动向,是进一步“下沉”,到“更低层级”的体制内单位,如进中小学当教师、到乡镇担任公务员。这引发舆论的关注与争议。有人质疑这是“人才浪费”,“学历贬值”,有的则认为这是地方重视人才,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的结果

  在高校毕业生实行市场化就业的背景下,名校学生挺进体制内,是市场配置的结果,因此,这反映出当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真实需求情况,体制内的就业竞争更趋激烈,而体制外的发展机会不理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应该激发体制外的就业活力,扩大体制外的就业空间。而这要求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种观点是,出现名校毕业生连基层公务员岗位也要抢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太多了。名校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数量与10年前、20年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下沉”的话,根本就找不到工作。那么,当名校学生的就业处境都如此时,其他学校毕业生到哪里就业呢?

  名校毕业生挺进体制内,并非他们真找不到其他工作,而是与其他工作机会相比,体制内的工作更有吸引力,这可能说明两点:其一,体制内的基层岗位的待遇、工作环境,相比以前有很大程度改善,这是加强基层单位建设的积极效果,如我国着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吸引部分名校毕业生选择从教。这可谓名校学生挺进体制内的好消息,可以让体制内单位获得更多优秀人才。

  其二,体制外的对名校学生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减少。这有多方面因素,包括外资企业招聘人才减少,民营企业经营不理想,选择民营企业职业发展不稳定,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低;等等。有人认为名校毕业生不再追捧选择出国、到外资企业工作,“回归”体制内是好事,这是十分狭隘的人才观,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多元就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

  事实上,更有活力的就业,应该来自于体制外,包括民营企业(机构)的人才招聘,以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曾鼓励大学毕业生生创业,这既解决大学毕业生本身的就业,也为其他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需求,还促进社会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更低,另外,我国大学毕业生选择去民营企业的比例也比较低,在各类调查中,选择去民营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不到10%,高校毕业生选择最多的就业去向是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再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

  这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以及整体的就业环境有关。不少大学毕业生及家长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除非民营企业给很高的待遇,否则都偏向选择体制内的就业机会,觉得这稳定,有保障。这反映出对有的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景并不太看好。而在大学毕业生都不把选择到民营企业工作作为首选时,自主创一家民营企业的创业热情也就不高。更重要的是,即便学生有创业的意愿,但却缺创业所需的创新创造能力。

  因此,对于名校毕业生挺进体制内,要站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来思考如何为高校毕业生营造有活力的就业环境,创造多元的就业选择,以及整体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不要把这变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口水战,以及无谓的人才浪费、学历贬值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