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需要转轨上高速
行业热点
中国教育科学网
赵莹
2020-05-27

  王素洁/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类似一个交通工具,始终在县道国道甚至于乡间小道运行。碍于各种交通阻隔和速度局限,其中乘客既不能放松身心,也不能放眼自然。中国教育要改革,外语教学也需要转轨上高速。

  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一方面语言能够开发少年儿童智力,增强交流表达技能;另一方面,语言能够陶冶性情,拓展视野和开发思维,为大学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平台和职业生涯兴趣点。

  外语基础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表现技能及文化知识诸维度的开发和训练,以期实现学习动机,个人意志,合作参与,调动资源,自信交往等品质的塑造,从而在日常词汇,语言规则,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域外文化,抬升国际视野并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

  事实上,中小学校园长期以来填鸭教育,机械模仿和未必人性的枯燥重复和被动记忆致使外语教育恶性循环。学生厌倦学习,惧怕外语,带着惯性一路冲进大学校园,即便偷工减料,迎合等级考试,最终必将在繁多应用场合因噎废食,戏称“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

  中国外语教育要改革,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特点进行战略调整,以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深层挑战,除了拓展教学渠道等技术层面的调研之外,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取灵活方式,积极体验参与及开发教程资源均是旧题新提,重新审视。

  学生发展是英语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归宿。英语教育的全过程应该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在课程的设计,执行和评价过程中充分彰显;基础教育又是一个个性教育的过程。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思维发散,个体差异不仅受到尊重,而且有的放矢,关注重点。当代社会呼唤个性,而个性又是创新之要件。

  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驱动力强劲而且生发自然,取之不竭。积极构建学习评价系统,鼓励学生自发自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是宗旨,教学材料的知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其本身趣味性条件下,通过教师有意引导和评估体系动静结合得到完整传递和深层渗透则是关键。

  教学空间的拓展和教育资源的开发不可限量。进入21世纪,人才观和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大相径庭。如今跨学科,复合型和越界已经成为热词。传统行业的消亡和新型职业的出现,加之人工智能的参与对新时期人才要求提出空前挑战。

  梁启超曾经说过,“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 1985年通过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基本没有落实。教学领域的改革亦并未列入国家教委工作日程逐一兑现。旧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依然占据教育主导地位。

  国际视野和全球概念为外语教育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育材料和学习内容。与日俱进的社会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人类生活也不折不扣提供了鲜活教材和研究资料。新兴科技所衍生生鲜词汇,日新月异的视听设备及互联网电子信息搭建了动感平台,亦成就了自修管道。教材更迭,内容鲜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教材教法陈旧,学术理论滞后,教学导向应试,学生疲于进取,中小学及大学外语教学严重脱节。把外语课视为不教授就学不会的知识课,此乃固化的传统外语教育理念;早期靠强化学生背诵范文和写作模版以应对各个层级考试现象,如今很难成为外语教育之标杆。

  笔者从事英语言文学教学三十余载,一路目睹和亲历中国英语教育的今生前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初,随着对外开放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英语教育众星托月,不可一世。”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外语被广泛抬举,大学英语教研机构在众多高校特别是沿海地区及开放城市应运而生。外语系老师每学期兼任近十余个学系英语课还要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并不稀奇。

  在深圳,各级政府向来都是学习型政府又是外向型政府。特区成立之初,不同官阶外访,招商和出境公干均需要外语学习。即便移民抑或留学,第一关当属学外语。曾经有人戏言,每100个国人出境,至少不低于80人绕道深圳,而其中至少2/3人士滞留深圳(深大)进修外语。

  物是人非,往事随风。人换了很多茬,书也换了多个版本,但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依然换汤不换药,原地踏步走。如今看来,国内校园特别是高校外语教育最大的变化,除了枪手更多,作弊更甚,学生学习也更浮躁,知识更浅表。

  CET作为标准化考试的实施,虽然数年来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但是,随着“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化和高等教育产业化国际化步伐趋快,应试教育问题凸显,作弊规模化,技术化和组织化不断升级,而促进身心发展,提高学术水准和跨学科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不断泛化。推动外语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统筹兼顾,强化教师职业训练和业务提升成为促进人才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必然环节。

  西南大学注重英语素质改革。语言技能课,文学欣赏课和文艺表演课使得外语教育多维度全方位融会贯通;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融合通史教育理念,以语言文化为内核,体现多元价值取向的外语课程群,凝练大学英语课程内涵,彰显个性化创新特色”。

  在香港,基础英语教育也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教学目的明确,语言学习趣味性和活动交际性突出,英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显著,着力学生想象力和自我发展空间的培养从而导向创新性发展。教师通常把音乐,美术和手工融入英文教学活动之中,扩大教学外延的同时,也深化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在英文测试的导向性方面,虽然听说和笔试兼而有之,但通常试卷图文并茂,以学生观察力通过一定语境的解读技术评估学生语言水平和潜在能力。香港英文基础教育中的教材衔接和教育手段也相对完善,而内地英文教师的学历,学力,能力,态度,方法,理念及教育精神难以媲美。

  香港小学英文课每周7-9节,但教师工作量却28-30节课。因为多数教师均有跨学科背景和越界经历。教师的交叉学科背景决定了教师的知识系统,思想结构和思维活跃度。不过,近年来,香港英文教育退化和浅表现象凸显。基础教育过程中过多的手工和社会实践,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参与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动手和创新意识。但是,过多的非语言的活动和过度的教具及互联网依赖,弱化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内在机能。在识字,书写,阅读和表达方面碎片化和社会快速发展形成反差。在学术词汇的掌握,科技信息的捕捉和书面内容深度理解诸方面,较欧美学生亦显著滞后。

  即便在香港高校,大学英文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教育课时消减,教学目标狭隘,学习动机过于功利。香港作为英文为官方语言的发达地区,为满足社会之需要,大学英文改革也在持续之中。通常情况下,大一开设基础英文课程,次年开始专门用途英文。港大第一和第二学年分别安排6个学分基础英文课程,并为不同专业开始不同的ESP课程以实现语言的应用性;中文大学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分别安排4,3,2个学分的ESP课程。科大和理大亦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英语作为传统工具的学习和使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赋予新的时代功能和意义。其内涵的纵深之需迫切要求其维度多元和外延拓宽。语言学习其实就是大海畅游,既要纵深潜入又要水面仰卧,可谓深入浅出,深呼吸之后也要一吐为快。基础阶段的深耕细耘,和高级阶段的营养吮吸只有统筹兼顾,才能相得益彰。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省道县道抑或乡间小道,终究还是要转轨换道直驱高速才能快速抵达目标,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收获至多信息知识,同时也不影响体验沿途大自然的美感并感受社会快速发展之馈赠。(作者系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高级英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