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思考
行业热点
中国教育科学网
赵莹
2021-05-07

  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思考

  李春成  和晓峰  杨春妹  张金霞  张莲  张玉双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诚信缺失充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领域,国民的诚信道德水平出现了严重滑坡,诚信缺失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撰文为诚信教育出谋划策,但现实表明,目前对诚信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小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未得到较好的研究和解决。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品德形成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乎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因此,研究小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围绕当前我国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第二章对诚信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诚信教育的基本函义以及诚信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三章:阐述加强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诚信教育是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方面,是小学生和谐发展的道德基础,在此基础上明确加强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造就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第四章: 小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客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阐述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认为造成小学生诚信迷失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主要是小学生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和道德自律意识欠缺等因素的影响;更有客观原因,如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失当,学校教育的失误和偏差。第六章:探讨加强和改进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努力优化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做到以境育诚;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以德养诚;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铸造诚信品质;树立诚信正面典型,以榜样目标引导诚信;建立学生的诚信监督评估体系,做到制度督诚。

  关键词:诚信;诚信教育;小学生

  课题名称: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思考

  课题编号:KT20201201

  课题主持人:李春成

  主持人单位:云南怒江州兰坪县啦井中学

  课题组成员:和晓峰 杨春妹 张金霞 张 莲 张玉双

  目 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诚信与诚信教育

  一、诚信及诚信教育的基本涵义

  二、小学生的诚信教育

  三 、国内外诚信教育状况

  (一)我国诚信教育状况

  (二)国外诚信教育状况

  第三章加强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一)诚信教育是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方面

  (二)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和谐发展的道德基础

  二、加强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加强小学生诚信教育是造就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小学生诚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小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

  第五章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与失当

  (三)学校教育的偏差与失误

  二、小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观原因

  (一)小学生自身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影响

  (二)小学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识的欠缺

  第六章加强和改进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外环境,做到以境育诚

  二、建立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做到制度督诚

  三、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以德养诚

  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铸造诚信品质

  六、树立诚信的正面典型,以榜样目标引导诚信

  结论

  参考文献

  引 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发展,对社会道德环境和公民基础道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共中央于2001年10月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以此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学校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学校德育在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都处于不相适应的状态。需要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一切良好道德品质都必然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诚信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立身之本,是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学校生存、发展和提高办学品位的需要。

  诚信从古时候起就被列为了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但是当今社会我们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制假货、作假帐、说假话等等不诚信的行为充斥着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孩子也遭受着诚信的考验。这些不诚信的行为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从而使“诚信失范”处于一种恶性的循环。所以说,教育领域的不诚信,其危害性是长远而又难以估量的。

  我们不少人往往是在参加工作之后,才接受诚信方面的教育,把它作为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其实是已经晚了,因为这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所以,诚实守信教育应该从儿童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并要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乃至人的一生。事实上,许多国家的诚信教育是从孩子、从学生时代抓起。在德国,家长们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随处乱停车,马上会有人过来劝阻你,并晓之一套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作好榜样的理论。日本很多学校的校训有“诚实”二字,中小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接受启迪。

  第二章  诚信与诚信教育

  诚信及诚信教育的基本涵义

  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当下社会基础性的道德品质。基于当下社会严重的诚信危机,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举措。构建诚信文化,提倡诚信的生活方式是社会诚信建设的理念。小学阶段是诚信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期,在小学生群体中养成诚信的生活方式是当下诚信建设的突破口这正是研究小学生生活诚信的缘起与背景。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社会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诚信是修身养性之本,“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是与人交往的重要道德规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还是为政之道,是实现国泰民安的重要保障。“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诚信同时也是当下社会基础性道德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契约伦理为基础,而契约以诚信或信用为基础,可以说诚信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最基础的道德资源。然而,当下中国正遭遇着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经济生活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政治生活中的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影响政治生活的稳定与民众的信任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显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诚信危机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常见,而且逐渐蔓延至学校生活这片净土,给儿童、青少年品德成长带来极为严 重的负面影响。学生欺骗家长、老师、考试作弊、作业代写等等现象屡见不鲜。

  当下社会对诚信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首先,小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的关键时期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儿童整体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由此可知,个体品德发展是逐渐由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儿童品德发展阶段来给他们施加道德教育而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前三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和“人际协调定向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又为接下来三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应在这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向更高阶段发展。诚信道德认知的形成也要遵循“三水平六阶段”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生群体中促进其诚信认知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十分重要。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水平形成的外部标志。一个人品德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他表现出来的行为。而小学阶段又是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期。班杜拉指出,品德发展不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而是通过社会榜样的示范和社会训练、实践而形成的。“儿童大部分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的,观察学习是影响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性使得小学生是通过观察学习实现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小学阶段是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说过:“小学生品德发展主要表现为协调性特点,因此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

  二 、小学生的诚信教育

  小学生是6-7周岁至11-12周岁的小学儿童。他们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指家长、学校和社会在对小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中,使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小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守法纪的人。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诚与信既有区别,又有相似。其区别在两个方面,首先,当诚作为道德本体出现时,两者处在不同层次的范畴。诚是信之基,信是诚的实践支撑。其次,从诚的德性视角上看,两者侧重对象不同诚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为己之学的德性,更多地是指主体自我的修养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内在的道德品性与道德境界,它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而信更多体现为一种社会化的道德要求,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反馈性行为规范,它更多指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项要求。信不仅是一种个人品德,而是关系到他人的行为利益,关系整个社会秩序稳定的道德规范。尽管相互区别,但两者在德性意义上相互贯通。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外化与外在体现。只有“诚于己”,方能“信见于物”。一而每一个道德个体的诚,都是建立在信之上。只有做到了守信,个体才能表现出自我之诚。只有在这信上,才见出人的诚。

  三 、国内外诚信教育状况

  ()我国诚信教育状况

  近现代在诚信方面研究的学者也有许多,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对教育界发出呼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正确关系的基础,也是作为个体的人能否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融入社会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傅维利教授在《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中强调,实施“诚信”教育应遵循: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和手段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2001年6月3日举行的“信用中国论坛”上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2004年3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刊登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突出抓好诚实教育和守信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了解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窂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

  () 国外诚信教育状况

  西方学者关于诚信的内涵的研究最初是把它与契约联系在一起,这离不开商品经济、宗教与法律三个因素。首先,商品贸易以交换为前提,而贸易交换以契约与法为前提。而契约的基础是诚信。因而,诚信契约贸易形成了内在统一。其次,西方的宗教中也把契约作为诚信的内涵而确立,如《旧约全书》中的“约”,即上帝同人类之间所订立的契约,强调“约”的神圣性、履约的强制性和义务性。契约的一个最基本前提就是诚信,没有诚信,契约就是空谈。实现诚信的保证就是严格的法律。西塞罗复述的圣法是“许下的诺言得以认真践行”。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

  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就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其中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则古代中国的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每个孩子一粒花种,约好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将被选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只有一个叫杨平的端着空无一物的花盆前来,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们得到的花种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次测试不是为了发现最好的花匠,而是选出最诚实的孩子。教材建议老师在班上组织讨论,向学生介绍“最大程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世之道”这句谚语,并且要求学生制作“诚信”的标语,在教室里张贴。我国李忠东在《基础教育》2004年第4期《美国小学的诚信教育》中介绍到,美国威斯康星州每年的5月2日是“诚实节”,又叫“不说谎纪念日。各个学校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诚实教育。

  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庭里家长也都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在德国城镇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到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据了解,自从立了这块牌子,闯红灯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减少。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监督也无处不在。就拿乘车买票来说,如果逃票被查到,就会写入个人的信用记录,成为终生的污点。

  德国主观教育结合客观监督,在德国,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作出榜样。在德国,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马上就会有人过来阻止你,并给你灌输一套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作好榜样的理论。氛围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规范了成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诚信待人德国用以监督社会成员是否遵守社会秩序的最好途径就是社会信用记录。德国中央银行设有专门掌管社会成员包括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服务机构,从事信用评级、信用管理等业务。 这一任务由德国的信贷信用保护协会承担。德国的各金融机构均是该协会的成  员,一旦客户出现信用问题,如恶意透支信用卡或不及时还款,都会被记入资料库。而有过不良信贷信用记录的客户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如申请贷款时会被拒绝或者支付高利率,要想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一些大件商品时也会被商家拒绝。

  在西方,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适应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信用伦理”。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马克思·韦伯在讨论何谓资本主义精神时曾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段话来作说明,富兰克林说:“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在这里诚信被打上深深的功利主义色彩。在西方“诚信”这一品德还被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的烙印。西方的基督教就是利用“上帝”在人们心目中威信,对人们的诚信美德进行外在的约束。西方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心理学家罗特认为信任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验和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对人性的看法会使他形成对他人的可信赖度的通常期望或信念。

  余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