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自然基本力——数理分析概论
行业热点
中国教育科学网
赵莹
2021-07-12

宇宙自然基本力

——数理分析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Basic Forces of Nature in the Universe

罗正大1 何人贵2 著

(1、四川景盛集团有限公司;2、深圳市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何人贵个人简介:

何人贵,1952生,籍贯江西赣州,分别就读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有色治金专业,东北工学院计算机师资研究班、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管理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班;曾在江西理工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十七年;曾担任国家有色行业“七五”计算机应用、囯家“八五”人才规划和预测;国家“九五“邮电通讯重大计算机应用等科学研究和技推广课题;曾任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创新中心主任/教授、深圳市工程师联合会创新院常务副院长、宇宙自然力研究院执行院长等职务;长期从事系统科学与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参与或负责编著、编译和撰写过几十项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报告等;拥有“变色字符牌照的监控方法及其网络系统"等多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模糊(Fuzzy)综合决策信息处理系统、3M综合决策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过国家部省地市各级多项集体或个人科学技术成果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长期从事模糊集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其中用模糊逻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而首创的时候M3DSS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各行业和各领域获得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罗正大个人 简 介:

罗正大,1952年生于四川宜宾市。曾在四川攀枝花矿务局、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宜宾市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前四川景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曾任四川省商会执委、宜宾市商会副会长、宜宾市工商联副主任、第十届政协常委、第九届四川省人大代表;个人获宜宾市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弃商从事宇宙正能外力与负能斥力物理理论研究。宜宾正大宇宙天体自然外力与斥力研究院(2019年2月16日正式注册成立),简称:lNF,出任首任院长,宇宙正负零同时性的三变数正能外力(+1Ee=+1Fe)、负能斥力(-1Er=-1Fr)、零能和力(±0En=±0Fn)的发现者,以及用35年的时间,定性了宇宙自然力新力学,系统构建了宇宙正能外力(+1Ee=+1Fe)、负能斥力(-1Er=-1Fr)、零能和力(±0En=±0Fn)相互作用的范式组合本物理理论。

2002—2016年先后著有《统一的宇宙——自然外力原理》《自然外力——宇宙第一推动力》《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和自然外力》《宇宙自然力——自然外力和自然斥力》《用宇宙自然力解读古今物理学中的术语》《100个科学难题的宇宙自然力解》《以外力、斥力对称交错力学结构解读200个物理术语》《开启全知宇宙的钥匙一一正能外力与负能斥力范式组合本》八部专著,众多科学网站陆续刊登:《宇宙统一认知工具书宇宙能量物质隐3异构体变数偶中偶质量物质显3异构体变数偶中偶正负零同时性的三变数》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第九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二册、第十三册、第十四册、第十五册、第十六册、第十七册、第十八册、第十九册……以及千份宇宙科学论文。

绪论 认识宇宙自然基本力

§1宇宙概述

1.前言

自古到今,宇宙学或天文学始终是一个最具挑战性和最具存疑性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从时间到空间、从粒子到天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原子模型到大爆炸构想等等,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提出了许多创新理念,其中一些理念曾经让人们激动,甚至疯狂。但激动过后,当人们冷静下来进行更深层次地思考时,便觉得问题并不是某个新理念创立者所描述的那么简单。以所谓宇宙大爆炸理论(BBT)为例。当大爆炸理论把人们的思维引导到宇宙最初的起点即所谓奇点时,有人认为终于找到了孕育宇宙诞生的胚胎,殊不知,当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奇点以外宇宙又是什么的问题时,大爆炸论支持者是否应该告诉我们这个奇点以外的东西就是宇宙的外壳?假如是,那这个外壳的外面又是什么呢?显然,这是一个暂时还无法回答的问题!宇宙犹如一个无穷解的魔方,当一个旧魔阵被解开时,一个新魔阵又嘎然出现在人类的面前,让世人难解难分。

现在,人类似乎还没有完全找到一种理论和方法,使其能真正合理地解释我们面对的这个复杂而难解的宇宙。似乎人类目前还不具备对宇宙整体认识的能力。当探索者们把自己的研究视野限定在一个有限的思维空间里时。结果,人们发现面对的这只“大象”实在太巨大了!因而让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哪儿是大象的头,哪儿是大象的腿。然而,人类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为了探索宇宙、认识天体,人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实践和创造更多、更新、更合理的方法和工具。可以断言,只要人类繁衍一直存在,人类就会和宇宙的存在一样永无止境地探索下去,或许这就是作为动物界的特殊类——人类繁衍和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哲学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元理需要清哳地表达和系统地抅造,这样才能适用于诠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应用一种合理的方法论去发现和解释构建自然规律结构的原知识、元理学,这是任何一门自然学科建立之初,乃至于整个自然科学的建立过程所需要达到的境界和目标。然而,孤立的、或形而上学的旧哲学理论和方法,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宇宙问题。换言之,解决宇宙学问题,需要有超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需要有严谨的和恰当的新哲学观,同时需要对宇宙物质世界有更加真实的原本性认知。否则,单纯的形而上宇宙哲学观终将是空中楼阁。

数学是一种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所说,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之后才能算达到完善的地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关于对天体或者宇宙现象的发现和解释,数学方法同样是如此重要。正如德国杰出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开普勒[2]所说,数学对观察自然做出重要的贡献,它解释了规律结构中简单的原始元素,而天体就是用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来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何尝不是应用了数学向世界成功展示了他的宇宙自然哲学观。

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事物的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宇宙物及其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而宇宙物的态性变化是无限循环的。这是本文作者的宇宙自然哲学观和相关理论建立的基础。本文的目的就是以我们的宇宙自然哲学观对罗正大宇宙自然力理论从哲学和数学两个方面入手,来描述和解析其元知识,进而形成一个符合该理论的、全新的、系统的认知体系。

首先,我们必须向读者阐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摆明我们的观点,目的不是强迫读者接受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而是让读者知道,以后我们所表述的所有自圆其说的种种观点,都是基于我们的宇宙自然哲学观点。当然,我们更加愿意读者能够理解甚至赞同我们的观点。至少保持与我们的宇宙自然哲学观相近的语境来阅读本书。欢迎读者批判和指正。

因为本书是基于罗正大宇宙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论的观点,而从哲学和数学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研究,所以在本书的开头,我们把对认识宇宙的初步研究结果和罗氏自然力论的早期研究成果均作为公理体系一起阐明如下(更详细的内容我们将以《宇宙自然哲学新探》专著阐述)。

我们的宇宙观,即无限的宇宙与有限的宇宙物相区别的理论,把我们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完全置于纯粹客观存在思维范畴,消除了对宇宙空间种种模糊不清的认识。例如美国科普作家艾阿西莫夫曾说:“宇宙之外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宇宙之外是非宇宙。”他又说道:“如果我们把宇宙定义为物质、能量以及由这些物质和能量所充填的空间这三者的总和,并且宇宙真是有尽头的话,那么,在宇宙尽头之外的就应该是散布在这个非空间的非物质和非能量。总之,是一个非宇宙,不管这个非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按照这种逻辑,似乎每一种我们不知道的事物都可以用“非事物”来敷衍了事。显然,这样的科学逻辑是模糊不清的,至少是论证不严格的。

我们还可以形象地用中国古老的太极图来解释我们的宇宙观——宇宙空间与宇宙物空间的关系(见图1.1)。

图1.1 宇宙观新太极图描述

值得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新太极图与原来的太极图的差异,即箭头所指的开口处。我们必须动态地、立体地和整体地看待太极图。在图1.1中,空白代表延伸至广袤无垠的、无限的、宇宙的空间,黑色部分代表有限的、无限循环变化的宇宙物空间。从图示那条细细的黑色圆弧开始逐渐发展出的“黑鱼”,即代表有限的宇宙物从隐态到显态,再又从显态到隐态的、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注意到图1.1中的黑点和白点,以及箭头处的开口,它们表示宇宙物与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相互联系的。图中的黑色部分表示的是有限宇宙物所占有的空间。同时我们指出,所谓一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宇宙空间所有物质的发生过程不是单方向的,而是无限循环变化的,即宇宙物的性态变化的无限循环过程。更近一步的描述我们将在后面章节讨论。

由前面的讨论,引申出我们对宇宙物或物质的定义。

⑴气尘论:该学说认为,星系的最初是一团团巨大的气尘凝聚体,这些气尘凝聚体缓慢地旋转,分裂成为湍动涡流,最后凝聚成恒星。

实际上,气尘论隐含着两个基本概念:①如今的宇宙物是从隐形态(气)和现形态(尘)的宇宙气尘发展而来的;②初始的宇宙气尘应该是有限的。概念①是显见的。概念②推理为:假设最初的宇宙气尘不是有限的,或者说宇宙气尘是布满整个宇宙的空间的,那么由于满态的宇宙尘没有可移动的空间,即无从获取(缓慢地旋转)的动力空间,更不可能分裂成湍动的涡流,也就谈不上最后凝聚成恒星。根据我们的宇宙自然哲学观,根本原因只能是无限的宇宙空间与有限的宇宙物空间所形成的差别导致了宇宙物质,包括天体、星云、粒子等的产生和运动。关于星系最初那一团团巨大的气尘是如何产生的,气尘论者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依据事物的矛盾是普遍的、对立的和统一的观点,以及前面我们对宇宙物的定义和公理,星系最初那一团团巨大的气尘正是既存的宇宙物所处于的初始状态。

⑵阴阳论:中国哲理的易学说认为,宇宙初始为阴阳之气的聚合。正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又有观点,即宇宙源自于玄黄即黑色和黄色的结合,始于混沌状态,正所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历史地看,气尘论正是是阴阳论的现代版。

⑶爆炸论:“大爆炸宇宙论”BBT(The Big Bang Theory)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这就是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首次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它是现代宇宙学中最具影响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于1946年正式提出BBT,认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于20世纪末,科学家对Ia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此,让BBT的坚持者们更加坚信了BBT的正确性。

显然,BBT认为宇宙与宇宙物的诞生是一回事,即宇宙的产生与宇宙物的产生是同时的。但是,当解释“A发生时,非A是什么?”的无限循环问题时,BBT必然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

按照我们的宇宙观[公理1~5]来看,在一个既存的无限宇宙空间中,有限的宇宙物在发生性态变化(聚合和拆分)中的确具有发生爆炸现象的可能性,甚至该宇宙物具有最初的某一个起点,它可能是某一宇宙物起源的初始状态,但这并不是既存的宇宙的初始状态。即使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是一个事实,但这并不是宇宙空间的膨胀,而是宇宙物所占空间的膨胀。

假设黑洞理论成立,即在史瓦西半径以下的天体的任何物质,包括重力天体的组成物质,都将塌陷于中心部分,成为一个有理论上无限密度组成的点组成重力奇点(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

以本文的宇宙自然哲学观来看,天体的坍缩就是宇宙物所占空间的(萎缩)变化。显然,我们所感知的、无限变化的宇宙物,其中一些在发生膨胀,同时又有一些在发生坍缩。然而,他们都是属于宇宙物的膨胀或坍缩,而不是宇宙空间的膨胀或坍缩。

关于宇宙自然力的概念源自于罗正大宇宙自然力理论基于对牛顿单一引力力学观、哈勃红移单一斥力力学观、爱因斯坦引力与斥力力学观的批判与思考,进而发展的一种宇宙自然基本力宇宙自然哲学观。其基本观点如下:

10.关于牛顿万有引力理论 罗正大认为,因牛顿单一引力力学观只表现为宇宙万物的单向作用力,无反向之力与之对称而发生交错和摩擦,因此没有表征出宇宙万物的“拆分和复合”物理机制,从而不能产生“双向光电子对”,不能自然产生万物(元素)的拆分和复合(Split and Composite),从而无所作为。据此他断定所谓的“万有引力”根本就不存在!

11.关于爱因斯坦统一场论 罗正大认为,爱因斯坦引入宇宙常数项(斥力),其引力与斥力的力学观是以同一质量天体为载体,实际上构成一假矛盾体,引力与斥力相互之间不存在反向对称交错和摩擦。因此没有宇宙万物的“拆分和复合”物理机制,不可能产生“双向光电子对”,不可能自然产生宇宙万物元素的拆分和复合,从而无所作为。

12.关于哈勃红移力学观 罗正大认为,哈勃红移单一斥力力学观只表现为宇宙万物的单向作用力,无反向之力与之对称而发生交错和摩擦,因此没有表征出宇宙万物的“拆分和复合”物理机制,不能产生“双向光电子对”,不能自然产生宇宙万物元素的拆分和复合,从而无所作为。

13.关于强弱相互作用理论 罗正大认为,不仅万有引力不存在,且电磁力以及强力、弱力和惯性力只是宇宙基本力即自然外力和自然斥力的微观表现形态。并判断,自然力的真相只能在“单一引力”、“单一斥力”和“引力与斥力”三种宇宙力学观中寻找!但“单一引力”和“单一斥力”都无法合理解释强力、弱力和惯性力。

14.宇宙自然基本力“单一引力”和“单一斥力”观虽是对自然力的描述,却是对自然力的错误定性。罗正大通过对质量天体的辨识,认为天体都表现出发光发热,由此判断个体天体是斥力(膨胀)辐射(负能量)的源,宇宙各级个体天体斥力(膨胀)辐射(负能量)之和(融合、叠加),即是宇宙整体背景场任意点外力(收缩)聚射(正能量)。个体天体场斥力(膨胀)辐射(负能量)与整体背景场外力(收缩)聚射(正能量)互为来源(因此宇宙正负能量平衡相等和对称)。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因载体的不同,但构成一真实的、相互作用的矛盾体。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隐形对称、反向交错,宇宙自然力所表现的实质是天体中质量与能量相互转换关系,由此构成万物“拆分和复合”的物理机制。这种表现为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隐形对称反向交错和摩擦产生了“双向光电子对”(初始的能转质)即准粒子对;自然外力在质量天体核心焦点对抗,促使天体核心由质转能,形成天体的斥力辐射(负能量)。综上所述,质能的相互转换即是宇宙万物元素的拆分和复合,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是有作为的。因此关于宇宙自然力外力与自然斥力定义如下:

14.宇宙自然力的基本属性 根据罗正大《自然外力——宇宙第一推动力》(2013年版本),对于宇宙自然力的属性有以下基本结论:

⑴宇宙自然外力表现为对任意单一物质的作用力或重力;或宇宙所有的单一物质产生的自然斥力表现为对自然外力作用力的反作用力。

⑵由所有物质发生质量转能量而释放出来的所有宇宙自然能量的叠加表现为对任一物质发生质量转能量的束缚;或任一物质发生质量转化为能量均表现为对宇宙释放自然能量。

⑶所有局域区辐射膨胀态的叠加表现为对任意点物质的聚射收缩态;或任一点物质的聚射收缩态表现为对整体辐射膨胀态的一个被叠加态。

⑷没有绝对的真空,只有绝对的物质。可见物是现实的实在,不可见物同样也是现实的实在。宇宙物永恒的绝对时间与流失的相对时间和谐统一,膨胀与收缩相伴而有。万物的结构基础是宇宙物。能量是物质所具有的另一种量态。

§2自然基本力的属性基本集

§3自然基本力集的渐变集

除了普通集,我们再引入渐变集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以充实我们对自然力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4自然基本力集的元系统集

本书把系统理论和罗正大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理论相结合,以数理方法对罗正大宇宙自然力原理及其属性范畴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对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总有那样一个时刻,组成该系统的要素不再是界线分明且为相对独立。我们称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系统为“元系统”。例如相对于大尺度宇宙空间恒星系中的各种独立小天体系统、相对于分子尺度中的原子或基本粒子系统等等。元系统论主要研究元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在形式上和性质上的联系,并着重它们的连续性、相似性、相关性、对称性、对立性、协同性和感应性。元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在形式上的联系可以归结为对作用于它们的基本力集的交、并、差、外积、对偶积等数学分析。元系统之间在性质上的联系可以归结为对作用于它们的基本力的同一性、冲突性、和中立性等数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可以界定两个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因素之间的同一度、和合度、冲突度与中立度。从而完成对宇宙自然力集元系统的数学原理研究。

第一章 宇宙自然基本力集属性论

§1自然力集元系统间的相关性度量

§2自然力集元系统间的性质关联

§3自然力集元系统内部关系

§4自然力集元系统连续性

§5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相似性

在宇宙自然力系统中,各元系统之间普遍存在着系统的相似性。例如,在太阳系中,行星都围绕着太阳成椭圆轨道运行;在行星中,除了水星,所有的其它行星的自转方向都是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与火星存在许多与其它行星不同的相似特性。如此等等,都体现了宇宙天体的相似性。

在宇宙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它们相似是同一与差异的辩证统一,只有同一而没有差异,或者只有差异而没有同一,都不能构成相似。前章,我们研究过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径向连续和层间连续问题。本章我们以相似性的角度考察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在径向所形成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及于层间形成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亦即:在具有径向联系的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既存在着同一性,又存在着差异性;在具有层间联系的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既存在着差异性,有存在着同一性。就相似性而言,主要表现在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的各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等等属性。例如,以就自然力集元系统的态势而言,以(可视)物质形态所表现出的是它们的收缩特性;以(不可视)能量形态所表现的是它们的膨胀特性。因此,当我们所论及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相似性时,所指的自然力集元系统所属范畴就是它们的各种属性范畴。

任意两个自然力集元系统,无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关于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所表现的属性公共范畴而言都是相似的。这一表述可以认为是自然力集元系统相似性的基本公理之一,即:

第二章 宇宙自然基本力集系统论

§1 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对称性概念

假设之初的宇宙浩瀚而空无,那么整个宇宙呈现出的必然是一个绝对对称的宇宙,即宇宙处于无大小、无轻重、无高低、无上下、无前后、无左右、以及无东西南北之分的完全自对称状态。另外,根据我们对宇宙的空间所给出的定义来看,对于宇宙本身谈论对称性是没有意义的。

然而,在这样一个具有物存在的现实宇宙里,宇宙的对称与不对称问题就是一个具有现实和重大意义的问题。

首先,根据我们约定的公理和推理,由于宇宙的空间无限性、宇宙绝对时间不存在和宇宙无中心(宇宙处处是中心),所以从宏观上说,一个无中心却处处是中心的宇宙时空是宏观绝对对称的。我们下面将会阐述的观点表明从局域来看,含有宇宙物的一些局部空间是不对称的。

关于什么是对称问题,有以下观点,即:

75.对称物理观 对称,指物体或图形在某种变换条件(例如绕直线的旋转、对于平面的反映,等等)下,其相同部分间有规律重复的现象,亦即在一定变换条件下的不变现象。

76.对称哲学观 作为哲学范畴的对称是指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是宇宙的本质属性,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属性,所以作为哲学“对称”的对立统一规律不同于斗争性占主导、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具体科学或日常生活中的对称,包括对应、对等、平衡等均为哲学“对称”的具体内容。对称逻辑、对称经济学的“对称”也属于哲学范畴。

对称需要有一个中介存在,即我们所说对称是相对于中介的对称性。

从现实宇宙的局部空间来看,充满该局部宇宙空间的物的分布可能是处处不均匀的,且各宇宙自然力集元系统是绝对不相同的,正是由于宇宙自然力集元系统存在着量态、形态和性态的差异,即不对称性矛盾的存在,导致了一个绝对运动着的,不对性的局部宇宙空间的存在性。正是因为局部宇宙空间里的质量和能量分布的非对称,导致了宇宙中不同区域、各区域不同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的非对称性,从而产生了质量和能量的迁移和转化。因此,可以说:为了维持局部宇宙空间物的运动状态,宇宙空间是局域绝对不对称的。

然而,局部宇宙空间不对称性的存在是因为其中的对称性存在,局部宇宙空间从对称变为非对称,再又变为对称,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对于某个局部宇宙自然力集元系统,从第一个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矛盾体开始,起初或许表现为一个能量粒子整体,然后按照一种规律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宇宙物演变机理”是引发局部宇宙空间形成的原因。如果说爆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局部宇宙空间物的产生和演变,那么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谓“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宇宙,而是“宇宙物爆炸机理”产生了局部的宇宙物并占有了宇宙的部分空间。因为宇宙是既存而无限的,而宇宙物及其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尽管我们还不知道有限物空间的大小)。“宇宙物爆炸机理”与宇宙本身无关,而仅仅与宇宙(有限)物有关。正是宇宙物演变机理导致形成我们现在所感觉到的局部宇宙空间的情景。

可以论断,绝对对称性是一个新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开始,也是一个旧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终极。原来对称的自然力集元系统出现对称破缺后,其对称性被打破,依此经过1、2、3、…,n不断发生分化,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各种新的自然力集元系统。伴随每一次分化,都使得原有的对称性遭到破坏。但在原来对称性被破坏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对称性。因此,宇宙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对称与非对称总是以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及相互依赖的特性源源不断地表现出来,而其中起根本作用的就是宇宙自然力——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

§2自然力集元系统对称性度量

分析:

§3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对立性

§4自然力集元系统的自然三态模型

图2.1宇宙中同时存在的外力、斥力及和力自然三态

图2.1说明如下:

1)斥力波(减速波)→和力波(零速波)→外力波(加速波);

2)外力波(加速波)←和力波(零速波)←斥力波(减速波);

3)红移(光)即左旋斥力波流出天体(恒星);

4)蓝移(光)即右旋外力波流进天体(恒星)。

天体(恒星)是左旋斥力波之源,各级天体(恒星)左旋斥力波之和(叠加、融合、交错),即是宇宙整体背景场右旋外力波,左右旋两力波隐形对称双向(反向)交错流进、流出天体(恒星),虽交错摩擦,但因交错的高低频率不同而不重合。

为了从数学上建立上述模型,我们引入自然力三态相关模型如下:

第三章 宇宙自然基本力集信息论

§1自然力集信息元

§2自然力集元系统信息的性态转化

§3自然力集元系统微观全息

§4自然力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112.一般复杂性系统的主要表现 复杂性系统具有以下主要表现:

⑴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因此每一单元的变化受到其它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它单元的变化;

⑵系统具有对层次、多功能结构,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某一个功能的实现;

⑶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自适应地生长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和完善;

⑷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向更具有组织性的方向发展;

⑸系统是动态的,通常其各状态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并按照这种非线性关系成长与发展。

⑹要对复杂性系统进行研究,务必首先从整体出发,理清系统的层次,并逐次细分,分到以元系统为要素为止;然后根据研究的目标确定其范畴,并对范畴逐次细分,分到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止;最后从系统的最低层次开始,从范畴最低的层次过渡到最高层次,再从系统最低层次过渡到最高层次。

112.作为复杂性系统的自然力集元系统 在前面各章,我们重点对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基本属性范畴开展了各项讨论。本章,我们重点要从复杂性系统的角度,进一步展开对基本力系统的分析。

首先,我们对渐变范畴理论进行必要的讨论。并切合自然力集元系统的范畴,分析每一个概念。

114.自然力集元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无论是宏观天体层面,还是微观粒子层面,罗正大关于“自然外力-强相互作用”与“自然斥力-弱相互作用”的新宇宙力学观——“两态循环统一的宇宙”观,已经简单明了地定性了宇宙基本力系统。但是,我们所面对的宇宙,依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宇宙自然力集元系统在自然外力、强相互作用、自然斥力、弱相互作用这四种基本力的影响下,无时不刻地、循环地与外界、在内部发生着质能转化作用。由于自然力的同一性——自然外力源自于自然斥力的叠加、对立性——自然外力的收缩性与自然斥力的膨胀性、连续性——连续不断源自于无穷远点的自然外力与连续不断发射至无穷远点的自然斥力、梯度性——(以天体观测者为坐标)的源自无穷远点且梯度递减点自然外力强度与发射至无穷远点且梯度递减的自然斥力强度等等特性,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复杂的自然力集元系统,再构成了复杂的宇宙基本力系统。但每一种作用及其特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其关系而言,不外同一、相容、非相容和中立四种。因而有以下定义:

119.作为复杂性系统的自然力集元系统的促进与抑制特性 在基本力系统中促进与抑制是一种重要的相互作用。无论是自然力集元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和交换,还是自然力集元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和交换,最终都归结到这两种作用。促进使得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强度增大,抑制使得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强度减小。二者虽然方向相反,但是对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是对称的。

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强度对促进与抑制的发起到关键的作用,即:当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强度偏小时,促进作用有助于自然力集元系统向增强其强度的方向发展,以保持整个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动态平衡;当自然力集元系统强度偏大时,抑制作用有助于自然力集元系统向减弱其强度的方向发展,以保持整个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动态平衡。反之亦然。

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的相容性总是和一定的范畴联系在一起的。任意两个自然力集元系统关于它们的所有公共范畴既不大可能完全相容,也不大可能完全不相容。而且相容或不相容并不是绝对的。虽然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的相容性通常受其自然属性的制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当矛盾双方力量对比超出它们的平衡范围时,也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表面看来,协同与干扰的作用是不相容的;但是从深层次看,二者则是互补的。它们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某种平衡。任何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生与灭看似不相容,实质上是互补的。如果只生不灭,宇宙将混乱不堪。

124.作为复杂性系统的自然力集元系统的扩散与渗透 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对另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影响往往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朝着层间(横向)方向发展,另一个一个是朝着径向(纵向)方向发展。层间(横向)方向发展,表现为扩散,使得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具有广度;径向(纵向)方向发展,表现为渗透,使得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具有深度。就强化影响而言,扩散和滲透作用作为相互补充,因而构成如果你对称。

当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A对另一个B自然力集元系统的滲透作用,使得B的“内在泛素”或增加、或减少,或使得两者同时发生。如果使得有利于维持自然力集元系统正常运转的泛素增加,而使得不利于维持自然力集元系统正常运转的泛素减少,那么这种滲透作用就是正滲透性的;否则,就是负滲透性。无论是正滲透性的,还是负滲透性的,都自然力集元系统按照自然发展规律的需要自我选择的,或者是自适应的。

扩散作用具有广泛性,而滲透作用具有层次性,即:在任意两个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因为相互滲透作用促使一个全新的自然力集元系统的诞生,这是自然力集元系统滲透作用的最高层次;因为相互滲透作用促使原来的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和传输机制发生改变,这是自然力集元系统滲透作用的中间层次;因为相互滲透作用促使原来的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和传输量发生有限范围的改变,这是自然力集元系统滲透作用的最低层次。

127.作为复杂性系统的平衡性 组成复杂性自然力集元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层向的联系和径向联系。要之间的层向联系形成了该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层面结构,并决定了该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层面状态及其功能;要素之间的径向联系形成了该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层间结构,并决定了该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层间状态及其功能;层向和径向的联系整体形成了该自然力集元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任何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就其整体性来说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基本属性的平衡特性是维持该自然力集元系统动态平衡的基本特性。

在同类及不同类的自然力集元系统之间,虽然都存在各种不同的差异,但对于不同类的自然力集元系统来说,其深层结构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是不相同的,而对于同类的自然力集元系统来说,其深层结构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是相同的。例如:地球与太阳属于不同类的两个自然力集元系统;地球与其它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属于同类的自然力集元系统。

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的诸要素如果构成作用环,那么其中每一个要素都与两个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只要个要素的强度保持相对均衡,该自然力集元系统即能保持动态平衡。

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的要素如果构成作用链,因为其中两个要素只与一个要素发生相互作用。所以容易造成这两个要素偏盛或偏衰,而使该自然力集元系统失去平衡。因此,构成作用链的自然力集元系统保持动态强度只是暂时的。

如果作用链中的平衡要素属于两个自然力集元系统,且各自然力集元系统中的要素具有不同的强度,那么各个系统中要素的个数不等时也有可能保持动态平衡。例如地球自然力集元系统中的生态元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归根到底,自然力,即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是构成自然力集元系统动态平衡的最基本要素,是决定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动态平衡关系的决定性要素。

133.作为复杂性系统的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不仅在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且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如果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之间是互补相容的,那么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会产生新的性能,从而对该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功能起到加强的作用;反之,如果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之间互不相容,那么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会使得该系统的性能指标减弱甚至与抵消,从而对该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功能起到消弱的作用。因此,前者使系统的稳定性加强,后者使系统的稳定性削弱。然而,这两种情况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因而稳定与不稳定是相对的。究其根本,就是看对影响自然力集元系统稳定性的对立因素而言,处主导地位的是相容性对立还是非相容性对立。

在自然力集元系统内部及自然力集元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非相容性对立情况下,自然力集元系统是绝对稳定的。此时,系统的稳定度为1(100%)。只要自然力集元系统内部或自然力集元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非相容性对立,自然力集元系统就不是绝对稳定的。且当非相容性对立处于主导地位时,即稳定度小于0.5时,自然力集元系统就是不稳定的。

对于那些不能明显确定其影响自然力集元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我们并不能孤立地评价其是一个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只能从它与其它因素作用的结果来评价其对系统稳定性所起的作用。对于那些能明显确定其影响自然力集元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例如自然外力的聚集效应和自然斥力的膨胀效应是能明显影响自然力集元系统稳定性的要素,能从它们的相互作用来评价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运行状态偏离正常状态,那么它对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影响度越大,对该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干扰作用也越大。

如果一个自然力集元系统具有严密的层向和径向组织结构,那么各个层次在元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这种作用从最高层次逐级对下一层次施加影响。较低层次对元系统的作用除限于在本层次内对元系统的结构和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外,同时对较高级层次的作用产生有限的相互作用。因此较低层次对元系统较高层次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层次愈高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愈大,所以,要维持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其较高层次的影响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因为自然力集元系统,或其子系统,或其要素的对立性即相容性对立和非相容性对立对稳定性具有相关性。相容性对立加强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性。非相容性对立导致冲突,因而对自然力集元系统构成干扰,从而削弱了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性。其机理是:当非相容性对立的程度发展到大于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度时,其结果或将导致整个自然力集元系统的性能趋于紊乱,甚至于导致整个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结构趋于瓦解;但是在自然力集元系统内部,如果发生变化,稳定度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下降时,非相容性对立和冲突会对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状态加以调整,从而建立起新的动态平衡而使自然力集元系统稳定。例如地球内部熔岩通过火山爆发使得地球内部重新恢复到一定时期的稳定性。所以说,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性与对立性是辩证的。

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性与有序性是相辅相成的,指的是在有序状态下,自然力集元系统的各个要素所充当的角色或所起到的作用是确定的。此时,自然力集元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即使存在少量的干扰,但通过自然力集元系统要素的自适应和自组织功能,维系和保证了自然力集元系统要素活动的有序性。反之,有序的活动又保证了自然力集元系统的稳定性。

第四章 宇宙自然基本力集场论

§1自然力域场分析

图4.1 自然斥力场所在空间的等值面簇

141.宇宙天体自然力矢量场的矢量线 引入自然力矢量场的矢量线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自然力矢量场的空间分布状况。

某一天体的自然力矢量场的矢量线是一种有向曲线。某一点矢量场的大小用该点附近矢量线的分布疏密度表示,方向与该点矢量的方向一致。如图4.2所示。

图4.2 宇宙天体自然斥力场矢量线簇

如图4.3所描述的,是单个天体的非叠加态隐形负能量流所表现出的自然斥力矢量线。

图4.3自然斥力矢量线

图4.6自然斥力矢量场的环量

§2自然力点场分析

宇宙自然力场点性质,指的是场某点邻域的空间变化率。

宇宙自然力场域性质揭示了在有限区域内场与源的依存关系,当场源分布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它们的关系。为了揭示有限区域内某一点场的物理性质,可以用取极限的方法,将范围缩小至该点,从而考察在该点宇宙自然力场的物理性质。

根据罗正大“自然宇宙隐形对称反向交错双螺旋异构体表”(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对宇宙自然力场在任意点的梯度描述如下。

145.宇宙自然力场的梯度 我们可以引入方向导数来描述宇宙自然力场中某点在其邻域内沿各个方向的变化规律。如图4.7所示。

图4.7 宇宙自然力场方向导数

图4.8方向导数的直角分量

图4.9自然力场梯度方向与导数的关系

图4.10自然力场方向导数、梯度和等值面的关系

分析:

图4.11自然力的源点和场点

§3自然力场散度和旋度分析

148.宇宙自然力场的散度 图4.12为罗正大所描述的行星和行星级隐形晕球——斥力辐射波的分布原理图示。根据此图,自然外力(大于力)源自天体外空间进入天体核心,自然斥力(小于力)源自天体核心。自然外力和自然斥力全方位围绕天体形成一个隐形晕球。本节的目的是从数学上来刻画这种场分布。

图4.12 行星和行星级隐形晕球

图4.13自然力场的散度

149.宇宙螺旋星系的自然力场 螺旋星系(Spiral Galaxy)是宇宙空间中我们观测到的数量最多的一种星系。它们的形状很像江河中的旋涡,因而得名。这类星系在其对称面附近含有大量的弥漫物质,从正面看,形状像旋涡;从侧面看,便呈梭状。仙女座星云、三角座星云都是这种类型的河外星系。螺旋星系外形呈旋涡结构,有明显的核心,核心呈凸透镜形,核心球外是一个薄薄的圆盘,有几条旋臂,在旋涡星系中有一类的核心不是球形,而是棒状,旋臂从棒的两端生出,称为棒旋星系。如图4.14所示。

图4.14螺旋星系

对于旋涡星系的研究,第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理论是林家翘与徐遐生两人在1964年发明的,他们建议螺旋臂只是螺旋密度波的显示,如图4.15所示。

图4.15林家翘与徐遐生的旋涡星系的螺旋臂解释图

他们假设恒星在细长的椭圆轨道上并且原来的轨道方向是互有关联的,也就是说,椭圆以很平顺的方式随着与核心距离的增加逐渐改变了他们的方向。这就是图中所说明的,很清楚的观察到椭圆轨道在某些区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就是螺旋臂。因此恒星并不是永远保持在我们所看见的位置,他们只是在轨道上移动时经过螺旋臂。

假设我们把螺旋旋臂的形成原因归咎于宇宙自然力的作用。那么对于上述螺旋臂解释图我们可以采用宇宙自然力场的旋度来加以数学描述。

图4.16螺旋星系自然力场环量面密度与旋度的投影关系

在螺旋星系的宇宙自然力矢量场中,过给定点可以存在无数方位的有向曲面,其响应的法线也有无数个方向,表明是与方向有关的不确定标量值。但是在无数个方向中,必定只存在一个具有最大变化率的环量面密度,它是由特定的方向确定的矢量。

第五章 宇宙自然基本力统一论(初步)

§1分立的宇宙自然基本力论

现代人们普遍认为,宇宙万物存在并且只存在四种自然基本力,它们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153.电磁力释义 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核心,它说明了作用于电子等所有带电荷的粒子之间的电磁力学原理。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彼此不是孤立的,它们永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电磁场的整体。电磁场包含电场与磁场两个方面,分别用电场强度E(或电位移D)及磁通密度B(或磁场强度H)表示其特性。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这两部分是紧密相依的。时变的电场会引起磁场,时变的磁场也会引起电场。电磁场的场源随时间变化时,其电场与磁场互相激励导致电磁场的运动而形成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等,电磁波的行进还伴随着功率的输送。

按照罗正大自然力理论,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同样是彼此不是孤立的,它们永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力场的整体。

按照罗正大自然基本力理论,宇宙万物均以能量辐射所表现出的对外斥力辐射,处于叠加态的自然斥力形成自然外力相反又作用于宇宙物,使得宇宙万物发生聚集(吸引)效应。其中自然斥力与自然外力相互摩擦形成双向异性光电子对。

§2统一的宇宙自然基本力论

在前面章节我们曾经讨论过自然力场的点和域到相关属性。现在,我们以自然力的收缩(或聚集)性与膨胀(或排斥)性的基本属性来讨论自然力场的对立统一属性。

157.自然力场的拆分和复合(Split and Composite) 根据罗正大自然力论的拆分和复合原理,作为自然力的基本发展机制,我们认为,拆分和复合原理是自然力发展的源泉和必然。宇宙自然力的发展过程就是拆分和复合交替进行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的拆分和复合过程。从单个自然力场来看,被拆分的自然斥力表现为自然力场对外部环境的辐射;自然斥力的复合,即叠加态自然斥力或自然外力,表现为自然力场对外部环境的聚集效应。当我们注重自然力的瞬时效应研究时,我们可以用第二章节所描述的三态自然力集元系统模型来刻画这种拆分和复合机制。

按照罗正大自然力理论,从宇宙物的量态属性来分析,质量(如天体)和能量(如空间能量场)是宇宙物的两种基本组态,它们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宇宙物是运动的,但质态物(如天体)本身并没有自我运动的属性。质态物的运动是能态物(空间能量)的流动所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质量物的运动本质上是能量物运动的反映。进而,从力学的角度,能量的运动表现为作用力的关系,换言之,能量即力,或力之本质为能量。

宇宙中质量的运动是永恒的,指的是因为能量的流动是永恒的。又因为力的本质是能量,所以,对应流动的能量来说,力的存在也是永恒的。以自然外力观,宇宙中永恒存在的基本力就是自然外力和自然斥力,这两种力表现了宇宙物的矛盾和统一属性。从宇宙物的性态分析,自然外力即宇宙空间整体背景能量场是正性态能量场,其表现为对质量态宇宙物的收缩或聚集的力,或者说收缩或聚集属性是自然外力即整体背景能量场的自然属性。因此,宇宙空间整体背景能量场中的质态物均受到正性态能量所表现出的自然外力收缩或聚集作用。表现为自然外力的正性态能量场不仅使质量(天体)相互收缩或聚集,而且在产生收缩和聚集效应的过程中发生从能量态转变成质量态的变化。从外部因素分析,这种正性能量态到质量态的变化将使天体质量增加,并渗透到天体核心焦点;从内部因素分析,滲透天体核心焦点的能量将促使天体核心产生高温、高压、高热,物极必反,使得天体核心质量物发生由质量态向能量态的转化,此时,天体核心辐射出负性态能量并表现为自然斥力的释放。所以,在自然外力即整体背景能量场的作用下,每一个宇宙物也都表现为核心自然斥力的辐射,这又成为了宇宙空间能量场的来源。而每一个宇宙物的自然斥力即负能量态辐射场在宇宙空间相互融合、叠加,即形成整体的背景能量场的正态能量聚射流,其表现为自然外力。这就是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矛盾统一,即宇宙自然力场的矛盾统一关系。

宇宙物的质量态物与能量态物的相互转换,表现出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两力循环,自然引发宇宙天体和天体之间的排斥与聚集、膨胀与收缩等天文现象,这就是宇宙物(天体)永恒运动和演化的基本原理。

表现为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两力循环,反映出的本质是所有的宇宙物都存在自然外力(正态能量聚射)的流进和自然斥力(负态能量辐射)的流出。因此也就存在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两力(两态能量)的隐形对称、相互交错、阻尼对抗和摩擦,这就自然形成了宇宙物的惯性。因此,惯性也可称为自然惯性力即自然惯性外力与自然惯性斥力,或自然惯性势即自然惯性外力势与自然惯性斥力势,而自然惯性力或自然惯性势的本质是自然态能量。

惯性是宇宙物大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本质是能量的流动状态。惯性是有速度的。如在距太阳(恒星)外部空间一定范围的正态能表现为自然惯性外力(势)聚射进入太阳(恒星)的速度,是按梯度等势面法线方向由慢至快逐步递增的速度流进,而负态能的自然惯性斥力(势)辐射出太阳(恒星)的速度,是按梯度等势面法线方向由快至慢逐步递减的速度流出。自然惯性外力(势)以空间能量为载体,自然惯性斥力(势)以质量天体为载体,自然惯性外力(势)的收缩与自然惯性斥力(势)的膨胀构成一矛盾统一体。自然惯性外力(势)在流进质量天体的过程中,与质量天体自然惯性斥力(势)相互两力(势)交错、阻尼、对抗和摩擦,所以,宇宙物的自然惯性力或自然惯性势是异构的。

158.宇宙自然力发展的拆分和复合规律 在第二章第3节中,我们阐述了自然集元系统的对立性。这里,我们进一步研究自然力的收缩或聚集与膨胀或排斥的对立属性,并以宇宙物自然力场属性对极主导属性分明度的概念即公式(5.1)来进一步分析宇宙自然力的拆分和复合机制。

虽然我们很难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表述自然力的这种拆分和复合属性。但是可以借用概念模型图4.1来描述。在该概念模型中,我们用两条类似正弦曲线来分别表示自然力的收缩(或聚集)和膨胀(或排斥)对立属性的拆分和复合变化趋势。

图4.1自然力属性正态、负态和零态的拆分和复合

159.自然基本力的普适规则 以自然外力观,热效应源自于宇宙物核心,而宇宙核心的热源,源自于自然外力观所述的自然外力对宇宙物的收缩和聚集作用。自然外力观认为,自然外力即是宇宙空间背景能量场(能量是力的本质),具有收缩和聚集的自然属性。正能量(自然外力)聚射流(右旋能量流)在对天体收缩和聚集的同时,渗透到天体核心焦点对抗,使其宇宙核心产生高温高热、能量囤积和质能转换,促使宇宙核心热膨胀和能量(斥力)释放(辐射)。宇宙物释放出的负能量(自然斥力)辐射流(左旋能量流)与空间背景场正能量(自然外力)聚射流(右旋能流)形成隐形对称,相互反向交错(纠缠)、对抗、搓揉和摩擦,在两能量流对抗、搓揉和摩擦的焦点两侧自然形成双向的负能量流出口和双向的正能量流进口,并在流出口和流进口形成“孪生”的、不可分割的、左右旋的、双螺旋能量湍流,自然外力观将其定义为“双向光电子对”(光子)。众多“双向光电子对”(光子)排列组合(集合)在两能量流隐形对称反向交错(纠缠)、对抗、搓揉和摩擦连线上,即是连续的光(光束或光带)。光(子)的波性由能量流体现,光(子)的“粒性”由能量的、左右旋的“双向光电子对”体现,光(子)没有质量是因为它是能量点,可视为“准粒子”,是能量的双螺旋旋涡。

“双向光电子对”(光子)是宇宙物负能量(自然斥力)辐射流(左旋能量流)与背景场正能量(自然外力)聚射流(右旋能流)隐形对称,相互反向交错的异构正负能量流的产物,因此,“双向光电子对”(光子)离不开两能量流相互摩擦的焦点,因而没有自身的运动轨道;没有自身的运动轨道也就没有速度;两能量流焦点摩擦产生的“双向光电子对”(光子)实际上是一对能量点的正负电性旋涡,不是刚性粒子;“双向光电子对”(光子)是随两能量流反向对称交错对抗、阻尼、拥挤产生的此起彼伏凹凸的双向波动而波动,因此“双向光电子对”(光子)自身不是波,波是相互交错对抗和摩擦的能量流。

“双向光电子对”由正负能量流相互交错摩擦形成,可称为异构正负电性的“双向光电子对”,就组成异构正负电性“双向光电子对”的左旋光电子或右旋光电子而言,其本身也是由正负两能量流相互交错摩擦而成,也是一个异构的正负能量交织的、正负电性的左旋光电子或右旋光电子(反向交错双螺旋的能量微湍流)。至于光电效应所述的“光电子”,同样是受能量(光能)作用的结果,是光辐射能量流与金属板中金属粒子辐射能量流相互交错、对抗、搓揉和摩擦的结果,这与“双向光电子对”的形成机制同理。因此,光电效应中的“光电子”也是异构的正负电性的“光电子”。

分析:无论是自然外力、电磁力还是强(弱)相互作用力,它们都遵循着一定的普适规则,总结如下:

⑴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的相互作用产生双向光电子对;

⑵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等即传递电磁力是光子;

⑶传递强核力的π°介子和传递弱核力的中性玻色子(Zº)都会很快衰变成光子,π+与π-碰撞会转化成光子,W+与W-碰撞也会转化成光子。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57在光子中,自然外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不分的,是统一的。由此推断:自然外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相互关联的,是统一的。

参考文献

[1] [英]I.J.Maddox著,朱晓亮,张文深译.泛函分析初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俄]菲赫金哥尔茨著,徐献瑜,冷生明,梁文骐译.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三分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3] [罗]C.V.尼古塔,D.A.拉莱斯库著,江浩,沙钰译.模糊集在系统分析中的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4] 孟凯韬.哲理数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英]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等译.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 罗正大.统一的宇宙——自然外力原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02.

[7] 罗正大.自然外力——宇宙第一推动力[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 罗正大.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和自然外力[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 罗正大.宇宙宇宙自然力——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0] 罗正大.用宇宙自然力解读古今物理学中的术语[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1] 罗正大.100个科学难题的宇宙自然力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2] 罗正大.以外力、斥力对称交错力学结构解读200个物理术语[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3] 罗正大.简述宇宙自然力——自然外力与自然斥力[J].北京:科技日报社《前沿科学》杂志2017,第11卷,总第44期:95-96.

[14] 罗正大.开启认知宇宙的钥匙——对称双向交错摩擦的正能量与负能量[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5] [美]J.D.克劳斯著,安绍萱译.电磁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79.

[16] [英]P.A.M.狄拉克著,陈咸亨译.量子力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7] 伊萨克牛顿著,王克迪译.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西安,武汉:陕西人民出版社,武汉出版社,1999.

[18] I.Asimov. PLEASE EXPLAIN [M]. Dell Pulishing co., Inc1976.

[19] Atanassov K.T.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 Fuzzy sets and system,1986,20(1):87-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