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德育则是教育工作的灵魂与根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长河中,德育始终被置于优先地位。《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深刻揭示了弘扬光明德性的首要性。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德育工作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深刻阐明了德育对于个体成长、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的基石作用。
然而,当前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一方面,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交织,部分领域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功利化倾向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一定冲击;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知轻德”、“智育至上”的倾向,德育方法单一,往往流于形式化的说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灵需求存在隔阂,导致德育的实效性未能充分彰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德育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要破解这些难题,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创新与实践。首先,要坚持“课程育人”主渠道,深化学科德育功能。不仅要开好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挖掘语文、历史、艺术等各类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德育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其次,要创新德育形式,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摒弃枯燥乏味的单向灌输,积极探索体验式、情境式、探究式的德育新模式。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认知社会、锤炼意志、涵养德行。同时,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网络德育新阵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
再者,要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德育并非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应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育人合力。特别要重视家风建设,发挥家庭在品德启蒙和情感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全社会都应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营造崇尚道德、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片晴朗的天空。
最后,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唯有有情怀、有担当、有智慧的“大先生”,才能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领他们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以贴近生活、触及心灵、引领成长的方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拥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修养、强烈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未来命运,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久久为功。
投稿:张昌昊
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
北京百万中小学生将迎来2025年春季
创意集结 全心实践 2024“清洁
「数学思维大激斗2025」近日圆满结
教育部要求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首场平行
“美育芳草”青少年艺术节京津冀特别策
101教育PPT开展教学资源激励计划
2024年第三期中国校(园)长论坛举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大模型“优师培养计划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
幼儿园“小学化”
一站式互联网服务,助力企业腾飞
首部原创沉浸式儿童音乐剧《歌声改变人
北京市石景山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云南发布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操作规程
科技赋能大黄鱼资源养护新发展 ——
第15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圆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以“幸福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打造“社区
如何让“老招牌”焕发“新活力”?
“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出征
袁梦博士携手西交利物浦大学家庭教育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