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以体育之力铸就时代新人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
综合资讯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
子芩
2025-08-30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在教育领域,体育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然而,审视当前学校体育现状,仍面临诸多挑战:"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挤压体育锻炼时间;体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学校场地设施、专业师资匮乏;体育课程内容与形式创新不足,难以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兴趣;评价机制偏重竞技成绩,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和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关注不够。这些问题制约了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深化体教融合,构建新时代学校体育育人新格局。首要的是转变观念,确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应充分认识到,体育不仅强健体魄,更能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团队精神。体育运动中学会尊重规则、公平竞争、应对挫折,这些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应将体育置于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实现"五育并举"。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学校体育应打破传统单一技能传授的模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轮滑、击剑等,丰富课程内容;运用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方法,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推广"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技能。

  完善体育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应加大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别是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积极探索与社会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合作机制,拓展学校体育资源供给渠道。

  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是引导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指挥棒。改变单纯以竞技成绩和达标测试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建立涵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掌握、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品德培养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锻炼的过程价值而非仅仅结果导向。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体育育人的环境保障。学校应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如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联赛、趣味运动嘉年华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加强体育价值观宣传,讲述体育明星拼搏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使崇尚运动、热爱锻炼成为校园新风尚。

  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提供优质体育教育;家庭树立正确成才观,鼓励支持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社会体育资源向学校开放,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活动空间。只有三方协同,才能为青少年搭建起全方位的体育育人平台。

  少年强则中国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培养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不仅关乎个人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复兴大业。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以体育之力,铸就时代新人的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投稿:张昌昊